今天这个题目语气可能有点过重了,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居安思危的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近日,原本宣称不裁员的阿里也开始裁员了,裁员的部门是阿里大文娱优酷团队。据不可靠消息称,此次被裁的人多属于在过去的年度考核中,评分为3.25或3.5的员工。其中3.25为“低于预期”,3.5为”符合预期“。
再来看看其他公司的裁员事件:滴滴CEO程维在2月中旬左右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全员15%,涉及2000人左右。京东宣布2019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但是没过多久就又传来消息:
2019滴滴将在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继续招聘2500人;
京东集团宣布2019年的新增岗位需求预计将达到1.5万人,其中京东物流将在2019年新增1万名员工。
但是后面的消息的传播力没前面的广,于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罢了。于是就得出经济不行了,资本寒冬到了的结论,很自然地把锅甩给宏观经济。马云在年初的经济论坛上说的一句话:“90%倒下去的人和宏观经济一点关系都没有。”说得就特别到位。
再说句扎心的话,不是宏观经济不行了,是你的能力不行了。我们看看上面各大公司裁员给出的理由就可以看到这几个关键字:绩效不达标、末尾淘汰。当然还有一类是业务重组导致被裁员的人,这类人是运气不好。但是怕就怕那种本身能力就不行,还怪运气不好的人,这类人被裁员几乎是必然的。
不知道你还记得二八法则不,其中有一点就是说社会上80%的财富都是由那上层20%的人创造的,可能还更少,也就是20%中的20%:4%。一个社会中只有这4%左右的精英创造了绝大部分的财富,其他人都是跟着后面分了一杯羹而已,甚至有些人就是干着“挖坑填坑”的工作。“挖坑填坑”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一条内容,说的就是在经济危机时政府为了扩大就业、拉动内需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政府为了让你多买东西,又不能把钱直接给你,所以就有了一帮人“挖坑”,另一帮人“填坑”的动作。也就是大兴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把钱以工资的形式给到你,让你感到富有、敢于去消费,商店、工厂就会开始恢复雇工,货币就流动了起来,这样经济就被搞活了。
所以说,公司给你的工资还真不一定是你的价值,只是公司为了人才储备,把你养着罢了。所以说,你还真不要因为自己找了个小工作就沾沾自喜,说不定下个被裁的人就是你。所以说,公司在看到你长期不能提供什么价值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公司在这种看似经济下行的时候裁你是非常有理由的。所以说,在平时就精进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说得我怎么像个卖课的?)。本文不卖课,不推广,为的就是你和我一起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3.0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