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什么,当我们谈论认知的时候,我们通常指的是与知识相关的一切。

认知的过程

认知通常公认的定义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我们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那么我们怎么认识客观世界呢?反过来说,外部世界是怎么影响我们的认知的呢?这就要从我们的认知过程入手,认知从信息的获得开始(而这通常是由我们的感官得来),然后经过编码、贮存,最后是提取和使用。其中编码我觉得是作为个体最重要的认知阶段,因为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物是会有不同的解读的。就像那句名言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分类就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

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通常,心理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心理表征的形成需要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就比如说你不能把你学习英语的方法运用到学习数学上去。

认知的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领域的知识,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这个领域的知识也许是前人根据上面这个法则总结好的,也许是他自己创造的,反正他在一段时间内专注的一项事物就可以总结为一个概念,在社会上也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分工。比如前端工程师和后端工程师。干后端的也可以再分类为Java工程师或者Go工程师。再细一点可能是专注于一个具体的应用的,比如说音视频工程师或者区块链工程师。当你把自己称作为音视频工程师时,你可能对音视频技术比较精通,但是对于一个外行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统称你为程序员。因为他们的认知维度只能到程序员这个社会分工了,再深入就超出了他们的认知限度了。

认知的维度

所以我们又引出了认知维度,认知维度决定了你的社会分工,也决定了一些概念的形成。我们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维度,识别哪些概念是和自己处在同一个维度的或者是超出自己维度的。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范围。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学习广度,那就学习和自己处于同一个认知维度的概念。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深度,那就在目前的基础上学习比你认知维度高一个等级的概念或者知识。比如说你一开始是Java工程师,那么你可以学习比Java这个概念更细分的一个领域,比如说音视频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

如果你不遵循这个认知规律,那么你很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因为你很可能会看到哪个技术热门就去学哪个,而不是看这个技术是否和自己处于不同维度的。如果你总是学习那些和自己同一个认知维度的知识,那么可能你的认知广度可能较广,但是哪门都不精通。而当今世界,不是看你的广度,而是要看你在某一个下沉领域是否有足够的深度。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认知智能,改变世界”就是关于认知的,当人工智能都追求认知了,你还不要提高自己的认知维度吗?



人生哲学      反馈 认知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3.0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